Thursday, February 23, 2012

以农立业:油棕芽腐病是个谜

每日一专 农业 2012-02-22 13:08

我在本栏目写过大马油棕业拉警报(7/12/2011)。事缘在吉隆坡举行2011年国际油棕大会上,有来自哥伦比亚的种植人宣称他3200公顷油棕被芽腐病摧毁。

马来西亚或印尼没有芽腐病的正式报告,为了防患于未然,大马油棕局将成立工作小组探讨目前只发生在拉丁美洲的芽腐病。我先看了一些资料,以便探讨工作进行时有一些准备。

手头上一份2003的详尽报告指出,拉丁美洲的油棕面积约37万公顷。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占了60%。有一段时间,哥伦比亚还是世界第4大棕油生产国,在马来西亚、印尼及尼日利亚之后。

拉丁美洲油棕业发展缓慢,除了是社会动荡因素,就是病害问题,最严重的病害是芽腐病。顾名思义,病害始于树冠中心的矛状新叶,当病害蔓延至分生组织,植株随之死亡。

报告形容二种芽腐病:一种急性、一种慢性。前者病株必然死亡,发生在厄瓜多尔、巴西阿马逊、苏里南及哥伦比亚。后者植株受伤,自动复元,但叶片缩小。研究人员不敢确定急性及慢性是二种不同的病,还是一种病在不同环境情况下出现急或慢反应。在形容油棕叶病时,还有树冠病及矛腐病,我不清楚这些病和芽腐病有无关系。

芽腐病可能不是新病

芽腐病可能不是新病,早在1928年拉丁美洲开始种油棕时,就有此病的记载!

在1935年非洲刚果共和国也有芽腐病的记录。可惜上述2个国家在60年代社会动荡,科学研究停顿不前,芽腐病没有下文。从60年代末期一直到1995年,哥伦比亚则一直有芽腐病的讯息,这显示这病害在传播扩散,经济损失愈来愈严重。

位于北哥伦比亚Turbo地方的一个私人油棕园,在1965年发生芽腐病,几年后尚是幼龄期的2800公顷的非洲油棕(Elaeis guineensis)几乎全部染病。非洲油棕即我们栽种的品种,曾在金希望园坵公司的研究所工作的友人P.D. Turner博士说,1969年芽腐病在哥伦比亚一个1800公顷的油棕园发生,49,000植株染病(20%),1973年,尚有收成的树剩下850公顷,到1975年,油棕园宣告结束。

几十年来,研究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,以期找出芽腐病的病因,想得到的可能病因都测试过,包括病原菌可能是露菌的Phytophthora也实验过,病因依然全无头绪。近期据说已证明病原菌是Phytophthora palmivora。这是一个很容易取证的病,为什么到现在才得到证实?

非洲油棕和南美油棕(E. Guineensis X.E. Oleifera)杂交的品种似乎有抗芽腐病的能力,不过南美油棕品种产量较低,并且雄花粉产量少,结果南美油棕种植材料也较贵。

朱乾海博士

南洋網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