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一专 农业 2013-03-27 12:00
印尼今天成为世界最大棕油生产国,小园主的贡献不小,而小园主很多是在政府推行以民为本的移民种植计划(PIR)下促成。
这里我写一个家庭的移民心路历程。
故事的主角叫苏丁多。
1989年12月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日子。从爪哇老家乘船,4天日夜不分到来廖内(Riau)的新开发地。建好的房子在等他入住,4x5米大小,由几根洋灰柱子撑起,锌片屋顶。打开屋门,迎接他的是蝎子、蜈蚣、蜥蜴。房子离地而建是为了御防野兽毒蛇侵袭。
苏丁多呆了片刻,回过神来,身边的年轻妻子抱着7个月大的婴儿怔怔望着他。
夫妻都太疲倦了,管不了行李掉了包,草草打扫,躺下就睡着了。
住下来以后,通过抽签,苏丁多得到了他的一份2公顷土地。
第一年政府配给米粮,但米粮已快被蛀虫掏空,苏丁多很多时候在半挨饿中过日子。
同样被分配得来的大豆、长豆、花生、稻米等种籽,因品质不好,参差不齐的萌芽。这个移民新开发地方虽然有300间房子,却还没有小商店。最近的购物小镇离这里12公里。
很多人移民是为生计徬徨而作出勉强的选择。苏丁多则不同,他从学校老师那里知道政府的移民计划。
乐观面对指点
年纪24岁的他不愿意安于老家的生活:卖豆腐、卖汤面;在学校当杂役。经过2个月的考虑,他毅然申请移民。
他相信移民属于那些有抱负、有准备的人。和他同时来开创新天地的人因不能挨艰苦的日子而陆续放弃离开,每3户人家就有一户放弃,苏丁多一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指点。他成了诸多人的好朋友及领袖。
在等待油棕成长过程中,他必须找工作,而最容易受雇的是当建筑工人,因为新开发区百废待兴,建学校、民众会堂、祈祷堂等。于此同时,他学习如何管理好油棕,虽然初来乍到时他上了一个月的训练课程,但那是训练如何生存,油棕种植只是浮光掠影,听了一知半解。
油棕有价,油棕的确使苏丁多成为一个成功的小园主和商人。他清还了债务,并从别人手上买下一块又一块的园地,他正式当上了地方领袖。
故事反映历史
最重要的是,他五个孩子,有二个考入万隆大学。孩子大学里的同学有他小时的玩伴。他们的父母当然也是和苏丁多一起挨过来的朋友。
油棕的故事不少,悲喜参半,在印尼泰半的故事和社会问题有关联。我有故事写因为油棕种植是印尼近代历史农业的大跃进,故事是历史的反映。
朱乾海博士 橡胶研究专家
【南洋網】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