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September 20, 2012

以农立业:旧胶农新园主●朱乾海博士

每日一专 农业 2012-09-19 13:00

种植业严缺劳工,单单油棕业就年损36亿令吉(见本报9月14日头条)。其实种植业也缺少农艺师,尤其是橡胶农艺师。

沙巴一位初次投身种植业的中年人看了我借他的橡胶书籍,想不到他第一句话竟然是割胶是一门大学问,他很感兴趣。

原住民在巴西阿马逊割胶也引起了我的兴趣,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事。我的响导是一位靠割胶抚养一家五口的原住民。可惜他的全家照遗失了,但他们的面貌我依稀记得。

依照橡树分布“走”出割胶径

南美洲的胶农,葡萄牙语称为Seriguerio,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在阿马逊原始森林一隅,他们鉴别出野生橡树,依照橡树的分布“走”出一条割胶径,称为estrada。一条割胶径有10-200株橡树。看胶农要割多少株,他可以有2-3个割胶径。他是个勤快的胶农,3个割胶径,每天割1径,3天循环一趟,不正是我们现在的d3割胶频率吗?他天未亮就出门割胶,下午才回家用膳,休息。他说太阳出来,树失水,没有压力胶不出来,好聪明的家伙。出门时他不忘记带上小斧及长枪。

这个胶农幸运,他的3个割胶径都在河岸附近,不步行可用小船代步。

3个割胶径汇合,中间地点有他的茅舍,是茅舍不错,茅草及棕榈叶墙,茅草及棕榈叶顶。刮大风下大雨时,不知他和众人怎样挨过来的。

胶农迷信不用钢斧

小斧的锋利面2.5公分,铁制。胶农迷信,说钢斧不可以用,我猜可能过于锋利砍入树皮太深伤到形成层。铁斧钢斧都一样是砍,不是割,怎么不伤树皮?复生树皮裸露木质部,或伤口愈合凸起成瘤状,胶农说树本来是这样的,我和巴西籍同事都觉得他很可爱。

更“可爱”的是一本老书的作者误指油棕为开割过的橡树,因为树干的鳞状痕迹使作者误以为是割胶的刀路(砍胶的斧路)。还有另一本老书将野蓖麻(麻疯树)和橡树互相混淆,指鹿为马,因为橡树和野蓖麻(jatropha)同属大戟科植物。

胶农一天只割100株树左右,但因为树与树远隔,很多时间花在走路,也花在割胶、野生树高大,我们曾经见过干围400公分的280年大树。胶农习惯在大树割3条或更多刀路,不然就是在产量多的树多砍1、2刀路,因为使用小斧割胶不容易,花很多时间割胶是可以理解的。

一个割胶径的树每周开割3次,30个星期就割(砍)完6米高的树皮,这时候橡树就得进入休息复元期,时间可能是几年,此时胶农就得重新寻找处女树或回去旧的割胶径开割旧树。桥梁或许不必修,老屋及割胶径稍加整理,搬好家就可开工了。

回想serigueiro,看今天小园主,走在estrada,橡树愈长愈好看。

朱乾海博士 橡胶研究专家

南洋網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